close

醫者父母心,是患者本該擁有的福份?還是過度的奢望?

有一次我牙痛去看牙醫,醫生檢查後告訴我,可能罹患牙周病,整排會掉光,那時我才三十歲,有這麼嚴重嗎?無奈之餘,換了另一個較資深的醫師,他說只是智齒蛀牙,拔掉就好。二十年過去了,我沒有得牙周病,證明那位資深醫師是對的。

有人告訴我,這種現象叫「防禦性醫療」,也就是醫生檢查後,寧可告訴患者嚴重一點,以免將來被告,這種醫生沒有勇氣告訴患者:「那只是……而已!」

防禦性醫療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,醫生沒有勇氣做出明確的判斷,患者必須就有勇氣去判斷是否要相信這種醫生,並轉去尋求第二意見或者第三意見。

如果把醫療行為放在「醫者父母親」的標準下,這種防禦性醫學就會變得很荒謬。因為父母不管為小孩做什麼事,都不會有「這樣做,孩子會不會告我?」的想法。

有間牙科診所,醫生看診前,助理會先幫患者拍照,不是拍X光片,而是拍外觀,說是為了觀察患者口腔的外型,以便診斷。一共拍十幾張,前面還好,最後兩張很要命,是叫患者站在牆邊,正面拍一張,轉個半身,側面再拍一張。

如果牆上畫了一條條標示身高的橫線,那患者就變成犯人。有患者氣沖沖跑出診所,大罵,「哪有這種拍法!」我也曾經掛那醫師的診,前後共拍了十三張照片,包括最後那兩張類似嫌犯的拍法,但醫師最後還是拍X光片診斷。

我深深懷疑那位牙醫師給患者拍那麼多外觀照片的動機,無非就是為了自我保護吧!怕被患者告,怕到這種程度,不如去讀法律考律師,這樣當醫生太辛苦了!

最近有機會陪同舊識成大醫院的李伯璋醫師拜訪嘉義市長涂醒哲,李醫師目前是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董事長,他宣導器官捐贈移植如傳教士,數十年來熱情不減,令人感動,他還送我一本三、四公分厚的書「我們的一步一腳印」。

得空時,把那本厚書翻來看,以為只有討論器官移植的文章,看了之後發現裡面有一些討論醫學倫理的篇幅。對某些醫生而言,這些話題是禁忌,因為他們認為醫師的專業不容挑戰,且醫師之間也不愛相互批評,醫醫相護,但李醫師敢講、肯講,而且以他在醫界的「級數」,能講,對患者而言,實屬難能可貴的篇章。

例如他寫了一篇「離譜開錯刀,醫療團隊破大洞」,探討某位名醫開錯刀,把右腳開成左腳的案例;還有一篇更直接,題目為「當醫生走法律鋼索」,探討醫生因醫療疏失而被判有罪的現象。

為了更了解醫療法律問題,李醫師五十幾歲還以醫學教授的身分重當學生,考取成大科技法律研究所,配合醫院排診時間,他花了三年半修習84個學分,取得科技法律碩士學位。

李醫師認為,醫療、法律和倫理是鐵三角的關係,不可偏廢。他強調,不論醫學倫理、診斷的準則有多少,唯一不變的原則是「視病猶親」。

這些醫界自我反省的發言擲地有聲,如果每位醫生都能像李醫師一樣,到了教授級的地位還能自我反省,那醫者離父母心就不遠了。


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blogs/society-watch/醫者-071209064.htmlLVLV包包LV皮夾LV旗艦店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雅育頌侵牢合把 的頭像
    林雅育頌侵牢合把

    j5darleneow的部落格

    林雅育頌侵牢合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